最新资讯|医疗品牌该不该有温度?
在传统观念中,医疗等同于理性、冷静、科学。但随着医疗服务逐渐走向“以患者为中心”,品牌不再只是传递专业和效率,还承担着“情绪连接”的任务。尤其在数字医疗和C端健康管理品牌快速发展的今天,“温度感”成为医疗品牌赢得用户信任的另一关键要素。
那么,医疗品牌是否该追求“有温度”?答案是肯定的,只不过它的表达方式与快消品牌不同。对于医疗品牌而言,温度不是“情绪化”,而是“更人性”。
本篇文章将从三个层面展开:为什么医疗品牌需要温度感?设计如何实现温度?有哪些真实案例可以借鉴?
一、为什么医疗品牌需要“有温度”的视觉表达?
第一,医患之间天然存在认知与信息不对等,用户对“医学”有本能的距离感和紧张感。
数据显示,超过60%的用户在首次接触数字医疗服务时,最关注的是“是否专业”,紧随其后的就是“是否值得信任”。而影响“信任感”的,不仅是技术资质和医生背景,还有“界面是否友好”“页面是否清晰”“语气是否温和”这类品牌触点。
第二,医疗场景本身是一种高情绪值场景,用户常常伴随着焦虑、恐惧、不确定而来。在此基础上,如果品牌视觉语言过于冷漠、生硬,反而会加剧距离感。
以女性健康平台为例,如不区分“科普型内容”与“问诊型内容”的情绪语气,可能会让用户感觉不被理解。2023年《新健康消费趋势报告》中提到,年轻女性在选择妇科服务平台时,最在意的是“医生沟通态度”“界面是否温柔”,远高于是否价格低。
这说明,“专业”是基础,“温度”决定转化。
二、设计如何让医疗品牌“有温度”?
很多人会误解“温度设计”是加卡通插画、加粉色背景、加圆角图标。其实并不是简单的风格套用,而是从语言、配色、界面结构、图形风格、动线逻辑等多维度营造一种让人安心、可信的体验。
1. 色彩上的安抚与柔和感
医疗品牌常用蓝色、绿色,这种色彩自带“理性”“洁净”属性。但“温度感”不代表放弃这些色彩,而是通过搭配低饱和的辅助色(比如米白、浅灰、浅紫)来减弱冰冷感。
比如“微医”APP在改版后,引入了淡绿+米白的底色搭配,减少了界面“硬感”,提升了人情味。
2. 字体设计传递情绪语气
字体是信息最直观的载体,粗体、大写、紧凑排版会让人感觉“官方”“紧张”;而更舒展、有留白感的字体结构,如思源黑体 Light、HarmonyOS Sans、OPPOSans 中细字重,更能表达一种“温柔而可信”的语气。
一些医疗平台在医生介绍页中,故意采用略低权重的字体,搭配医生笑脸照片,形成轻松的第一印象。
3. 内容排布与信息动线,避免“病历式”阅读
很多医疗网站像在读说明书,用户一打开就看到一堆“专业术语+病例图”。这是技术逻辑,但不符合“人性阅读”的习惯。
例如“春雨医生”在其健康科普模块中,会用“提问式标题+图文分层+医生语气引用”的方式,让科普更像“对话”,而不是“上课”。
4. 图形语言避免机械感,强调“陪伴感”
这类设计方法包括:
使用有表情的人物插图或医生卡通头像,模拟交流对象;
界面中加入“步骤引导条”“用户反馈气泡”等细节,提高交互温度;
采用轻缓的动效,例如预约完成时的“呼吸式确认图标”,增强用户安心感。
例如“叮当快药”在用户下单成功页面设置了“叮叮提醒你药品正在打包”的拟人化提示,提升了用户信任和好感。
三、三个“有温度”医疗品牌的设计亮点参考
丁香医生
以医生IP为品牌主轴,整体视觉非常克制,没有使用过度情绪化设计,但通过大量真实医生活动照、浅色背景、低语气文案等手法,让平台从“科普信息库”变成“靠谱朋友”。
简法医学
以女性肿瘤为主要研究方向,其官网采用极简现代风格,但通过暖灰色背景、舒缓字体、真人照片嵌入和层级分明的叙述结构,塑造了温和而专业的科研形象。
UNIM(你你健康)
主打家庭健康管理,其小程序界面以绿色为基调,加入人物插画与语音问诊互动,降低了用户在初次使用中的心理防御。
小结:设计的温度,决定医疗品牌的信任“入口”
医疗品牌的终极目标是让用户愿意交出“身体信息”“健康数据”,甚至选择长期复诊,这一切的基础是信任。而信任,不是靠一页专业资格认证建立的,而是靠一次又一次“有温度”的接触累积起来的。
设计,就是在这其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。
对于正在起步或正面临转型的医疗品牌而言,是时候思考:
你的视觉体系,是不是还停留在“行业默认”?
你的界面语言,是不是还让人“紧张而克制”?
你的品牌体验,能不能让用户真正安心、停留、转化?
医疗品牌,值得拥有温度。更值得用设计把这种温度传递下去。
文章整理:琥珀的心 |Date:01th May 2025 | 浒魄品牌视觉创意实验室 (深圳)| Hupool Brand Visual Creativity Laboratory (Shenzhen) | The picture is taken from the Internet and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copyright owner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