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研究|视觉“抗遗忘”:如何让品牌在碎片时代留下长效记忆?
在这个“刷一下就忘”的碎片信息时代,品牌最怕的不是被批评,而是被遗忘。你可能花了不少预算做包装、做海报、请博主推视频,热度过去却悄无声息,用户转身就把你“丢出大脑”。
那么,品牌怎么才能在用户心中留下长效记忆?
关键在于——打造一种视觉上的“抗遗忘机制”。而这,正是“首因效应+熟悉性偏好”这两个心理学原理的用武之地。
一、首因效应:你第一眼让人记住了什么?
先说首因效应(Primacy Effect):心理学发现,人脑在接收一组信息时,最先看到的内容,最容易被记住。
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:人的注意力资源有限,大脑会优先处理第一印象带来的“判断结果”,用它来“偷懒”,形成整体感知。
这对品牌来说意味着什么?
你的第一眼视觉呈现,极大决定了消费者是否会长期记住你。
举个例子:
三顿半的“胶囊咖啡瓶”,你第一次看到是不是觉得特别“非咖啡”?
它没有常规玻璃瓶,没有咖啡色液体,反而更像护肤小样或胶囊药瓶。
这种“设计违和感”就构成了第一印象锚点,它不一定是“熟悉”,但一定是“特别”。
2023年三顿半公布数据显示,其在新用户首购转化中,包装辨识度成为前五大影响因子之一,远高于广告点击量。
换句话说,第一眼的设计,如果“异于常规”又能“讲得通”,就能击穿记忆盲区,创造首因记忆。
二、熟悉性偏好:让品牌越看越亲,越亲越离不开
如果说“首因效应”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,那“熟悉性偏好”(Familiarity Bias)就是让用户愿意反复回来,建立依恋关系的情绪土壤。
心理学家扎荣克斯(Robert Zajonc)研究发现:人对信息的情绪评价,与其“接触次数”正相关——见得越多,就越不抗拒,甚至会产生好感。
品牌应用这个原理,最典型的方式就是:视觉符号重复、调性一致、触点全覆盖。
来看一个经典案例:
钟薛高几乎在所有触点——线下冰柜、短视频海报、社媒图文、外包装、吉祥物形象中——都坚持用“水墨东方+极简白+矩形雪糕”这套视觉语言。
它的雪糕图形形态就像一个移动的Logo,虽然没有过多装饰,但你越看越觉得“有文化、有质感、有记忆点”。这是品牌在“重复”中制造熟悉感,在“熟悉感”中建立长期主义的视觉信任。
三、“抗遗忘”的关键不是变得更花哨,而是更“稳定可预期”
碎片化时代,很多品牌误以为要“抢眼”,就要设计得复杂、与众不同。但心理学告诉我们,长期的记忆并不是靠复杂度构建的,而是靠“识别一致性”巩固的。
所以真正的视觉长期主义打法,是以下这一套逻辑闭环:
用首因效应制造“记忆刺点”——第一眼就跟同类不一样。
用熟悉性偏好巩固用户关系——在多触点中,保持视觉语言的一致性与重复性。
用固定节奏释放变化内容——让用户“预期中有惊喜”,而不是“完全变了一个人”。
四、碎片时代下的“抗遗忘”设计实践案例
来看两个长期有效的视觉识别打法案例:
1)元气森林:极简白+撞色字体,构建“轻感记忆场”
无论在哪个平台,元气森林从logo、包装到海报风格,几乎都围绕“白底+黑字+少量撞色”展开。
这种稳定视觉语言让消费者对“0糖0脂”饮料的心智形成条件反射。
根据CBNData的数据,2023年消费者对“元气森林”的视觉识别率在饮料品牌中居第三,但认知转化率(认得后愿意买)却排在第一。
2)泡泡玛特:以IP为核心的“角色视觉生态”
无论短视频中是哪个博主测评,一看到Dimoo、Skullpanda等角色形象,用户马上意识到这就是泡泡玛特的内容。
泡泡玛特不是靠Logo设计,而是通过IP形象+视觉风格统一来让用户“产生依赖”。
他们的调研显示:IP视觉记忆力在用户购买行为中影响高达47%,远高于产品功能本身。
五、结语:在用户心智中种下“视觉种子”,比爆款更难也更值
视觉不是短暂的热闹,而是品牌在用户脑海中种下的“标记”。
在碎片信息爆炸的当下,如果你不能通过首因效应赢得第一眼的记忆,也不能通过熟悉性偏好在多次接触中累积信任,那么就算花钱砸曝光,也不过是“眼前一闪”。
真正聪明的视觉体系,是为品牌构建一种抗遗忘的存在方式:它像背景音乐一样,在不知不觉中黏住用户的注意力,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默认选项。
这,才是品牌视觉长期主义真正的价值所在。
文章整理:琥珀的心 |Date:25th April 2025 | 浒魄品牌视觉创意实验室 (深圳)| Hupool Brand Visual Creativity Laboratory (Shenzhen) | The picture is taken from the Internet and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copyright owner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