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研究|社媒时代的“视觉幻觉”:品牌凭什么能在一秒内被记住?
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:刷短视频时,一个logo、一个包装配色,甚至一个背景布景一闪而过,你就知道——这是某个品牌的内容
哪怕视频只停留了1秒,你也能瞬间反应出:“哦,是这个牌子。
这不是错觉,而是社媒时代品牌正在制造的一种“视觉幻觉”:在极短时间里,被快速识别、快速记住、快速建立信任感。
那品牌是怎么做到的?我们得从视觉记忆心理学出发,拆解短视频场景下,品牌识别的底层机制。
一、“被记住”的不是图,而是“图+情绪”的组合记忆
大脑处理图像的速度是处理文字的6万倍,但真正留下记忆的,不是“你看到的东西”,而是你对它的感受。
举个例子:
一瓶用“芥末绿”包装的饮料在短视频里出现0.5秒;
你可能没看清Logo,但你会记得:“这个绿绿的东西,是那个很上头的气泡水。”
这说明你不是记住了视觉元素本身,而是通过颜色+情绪反应建立了记忆回路。这在视觉心理学里叫做**“情境编码”**:只有当信息和感受绑定,大脑才愿意为它“腾出位置”。
所以,能被记住的品牌设计,本质上是“带感的视觉线索”。
二、为什么品牌只靠1秒也能“潜入心智”?
我们以短视频为例,从算法推荐到用户点击,平均每支视频的黄金留存时间不到3秒。
但即使是在这个高压环境下,像泡泡玛特、完美日记、钟薛高、ubras这样的品牌,还是能让用户在1秒内识别出自己。
原因在于它们都构建了可被快速激活的视觉锚点系统。这背后有几个记忆心理学的规律:
1. 视觉重复 = 快速识别触发器
你在不同博主的视频中看到同样的品牌颜色,同样的视觉节奏感,比如:
ubras的“裸色+柔焦灯光+模特动作”的视觉构图模式;
钟薛高总是用极简的、像“东方水墨”那样的包装在做开箱。
哪怕用户没意识到品牌名,大脑已经在悄悄做“视觉记忆堆叠”。这种重复性被称为“情境强化效应”,它是大脑选择性记忆的核心机制。
2. 图像与情绪的绑定,才能形成“识别锚点”
我们来看一个真实案例:
美妆品牌【HBN】在小红书视频中,用大量橙红色系+显微镜视角+科技感字幕来强化“功效护肤”的感觉;
用户长期看到这些内容后,会形成情绪联想:“看到这种画面 = 有科技实力 = 护肤有效”。
也就是说,用户记住的不是品牌视觉,而是情绪体验+视觉线索的组合模式。
3. 构图节奏也能被记住
很多品牌在短视频里,不只是颜色好看,而是整体画面的构图节奏、布景方式、镜头调色都具备稳定特征。
比如:
【完美日记】在早期的社媒内容中,经常用“微距+淡入淡出+柔光边缘+局部放大”这种处理方式呈现产品;
用户一旦形成对这种视觉节奏的记忆,就会自动对这种构图产生品牌联想。
这种“内容结构层面”的可识别,是更高阶的视觉锚定。
三、短视频不是视觉设计的敌人,而是锻造品牌记忆的熔炉
很多品牌主误以为,短视频时代视觉变得“浮躁、难统一”。
但真正懂得传播机制的品牌,会知道:
不是视觉不重要了,而是更重要了。
不是好看就行,而是得“看得出是你”。
换句话说,短视频正好反向逼迫品牌思考:你到底有什么“记忆感”?
我们来看看一些具体设计策略,品牌是怎么在1秒内被“刷脸成功”的:
案例1:小蓝象母婴——用“插画风标志”撑起全场景识别
小蓝象并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视觉大牌,但他们的吉祥物IP“蓝色小象”出现在:
视频开头的Logo;
博主开箱时的背景画面;
App页面和客服入口小头像;
乃至线下包装袋上,都有统一的卡通视觉锚点。
在宝宝妈的圈层中,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潜意识认知:“看到这个卡通象,就知道是小蓝象”。
案例2:元气森林——视觉风格调性+文案短句联动
元气森林在短视频中大量采用:
极简白色背景 + 渐变字体包装 + 高反差调色;
加一句“0糖0脂0卡”的短句。
这个“视觉 + 文字 +节奏”的统一,建立起一种“健康、克制、年轻人自律生活”的印象。它不是纯粹设计,而是品牌识别与价值承诺的共同表达。
结语:不是“长时间曝光”,而是“短时间穿透”
社媒时代让品牌曝光变多了,但用户留给你印象的时间却变少了。
这要求品牌的视觉不只是“看得见”,而是立刻能看出是谁、代表什么、想表达什么。
这就像一场心理战:你不跟用户说话,但你希望用户看到画面那一瞬间就能“被你入侵”。
真正聪明的品牌视觉设计,不是让用户“惊艳”,而是让用户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,认出你,并建立信任。
这,才是“社媒视觉幻觉”背后的设计真相。
文章整理:琥珀的心 |Date:25th April 2025 | 浒魄品牌视觉创意实验室 (深圳)| Hupool Brand Visual Creativity Laboratory (Shenzhen) | The picture is taken from the Internet and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copyright owner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