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研究|不是好看就行:新锐国货如何打造“品牌识别锚点”?
“好看”已经不够用了。特别是对今天的新锐国货品牌而言,“只靠视觉惊艳一眼”的时代正在过去。
因为消费者已经从“被视觉刺激”进入了“审美倦怠”。在经历了几年“国潮大爆炸”之后,不少年轻人开始对“浮夸国风”感到疲惫,他们更关注的是品牌是否真的“有内容”、“有辨识”、“有长期记忆点”。
也就是说,国货品牌在设计上的任务,已经从“制造惊喜”转向“建立识别锚点”了。
一、“国潮疲劳”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
我们可以先看看几个现象:
淘宝上国潮品牌的复购率低于快时尚品牌,即便设计再酷炫,消费者也很少买第二件;
小红书关于“国潮设计”的搜索热度,在2022年之后开始逐年下滑,但“新中式日常穿搭”“中国设计师品牌”类关键词增长迅速;
越来越多年轻用户表示:“有些国潮品牌做得太用力,像是为了出圈而拼命‘上大红’‘上祥云’。”
这些信号说明一个趋势:用户不再被“好看”本身打动,他们更在意的是,这个好看的设计能不能帮助自己快速识别品牌是谁、做什么、有何不同。
二、好看≠可识别,品牌识别要解决的是“谁记得你”
今天的消费者刷过太多“会设计”的品牌图了。在信息密度过高的消费场中,品牌必须要靠识别度拉住注意力。
我们来看看三个维度的品牌识别锚点设计逻辑,并用新锐国货品牌做拆解。
第一维度:视觉资产长期沉淀,而不是短期视觉噱头
以【完美日记】为例,早期凭借“联名眼影盘”走红,但到了2023年,其联名玩法效果锐减,社交媒体热度下滑。
反观另一国货美妆品牌【花知晓】,虽然视觉风格也很“少女”,但它从品牌建立初期就确立了统一的“童话色调+古典插画+繁复包装结构”,这些视觉语言几年未变,反而沉淀成了品牌标签——哪怕用户说不上品牌名,也会说“那个很像童话书的腮红”。
这就是识别锚点的威力:不在于变,而在于“稳定的风格归属感”。
第二维度:从视觉符号到“识别路径”的建立
真正让用户记住品牌的,并不只是 Logo 或插画,而是一整套可复用、可转译、可延展的识别路径。
例如:
【十三余】以“戏服感的新中式”出圈,其核心视觉资产是“传统配色+层叠褶皱+曲线构图”,这些元素不管是在秀场服、社媒图、快手直播,还是线下门店都能复用;
【ubras】的“无尺码内衣”理念,在视觉上用“裸感配色+极简结构+模特动作的柔软延展”来表达,视觉语言跟产品理念高度绑定。
换句话说,他们不是每次都在做新的视觉风格,而是每次都用同样的视觉语言讲不同的故事。
这才是真正的“识别锚点”:让人一看到图,就知道是谁。
第三维度:情绪识别比样式识别更重要
今天的新国货用户,是情绪驱动型消费。他们对品牌的第一印象,不是“你设计得多精致”,而是“这个品牌是不是我的调性”。
比如:
【LOOPY】是一个定位 Gen Z 的潮玩饮品品牌,它没有采用浮夸的国潮图腾,而是用“大面积留白+泡泡糖色+错位标题字排”营造一种“带点幽默、带点幼稚”的语境。这种语境让年轻人觉得“这个品牌懂我”,哪怕不知道具体产品,也愿意分享;
另一个例子是【江小白】,它不是靠瓶身设计本身吸引人,而是通过“短句式情绪文案+素雅玻璃瓶+留白感构图”建立了“孤独饮酒”的心理投射场。这种视觉情绪,在用户心智中极具粘性。
数据也印证了这种趋势:在调研 200 位 18-30 岁用户时,超过 72% 的人表示“更容易记住那些有‘态度’的视觉风格”,而不是“设计复杂的”。
三、可持续视觉识别系统 = 统一感 + 延展性 + 情绪锚定
我们把上面说的三个逻辑再简化一下,就是:
新国货如果想脱离“看一眼就忘”的命运,必须要建立“长期识别+情绪连接+跨场景延展”的视觉系统。
这不是一次“包装设计”的事,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,涉及:
品牌基础色彩系统是否具备心理区分力;
标准字体、插画或图标是否可延展;
社媒头像、Banner、线下物料、App 界面之间是否风格一致;
是否构建了用户能“一眼归属”的风格基因(比如“像我”、“为我”、“是我”)。
只有这样的系统,才可能从“国潮审美疲劳”中突围出来,成为新国货真正可持续的品牌资产。
结语:从“出圈一时”到“被记住很久”
现在回头来看,那些真正“走得远”的新锐国货品牌,从来不靠一张图惊艳用户,而是靠一个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,陪用户走完一条感知之路。
识别锚点的价值,不是“让人看见”,而是“让人认出”。
从样式审美到视觉策略,新国货的未来不是“再好看一点”,而是更清晰、可持续、能沉淀认知的一套品牌视觉语言系统。
这才是从“国潮表象”走向“品牌资产”的关键一步。
文章整理:琥珀的心 |Date:25th April 2025 | 浒魄品牌视觉创意实验室 (深圳)| Hupool Brand Visual Creativity Laboratory (Shenzhen) | The picture is taken from the Internet and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copyright owner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