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研究|从美妆内卷到“气氛感设计”:视觉如何承载产品之外的情绪?
“氛围感”,成了当下美妆行业最热的关键词之一。它不再只是滤镜或布景,而是一种全链路视觉语言的转译方式——从包装、色彩、图形、光影到门店与社交媒体呈现,都在传达一种“看起来感觉好”的主观印象。美妆品牌早已不再满足于卖“效果”,而是开始主动承接用户的“情绪想象”。内卷的尽头,不是功能参数,而是情绪锚点。
一、为什么“氛围感”成了美妆设计的关键词?
当“功效”高度同质,用户做选择时依靠的就不是理性,而是感性。
一支口红,如果十个品牌都主打“不卡纹”,消费者最后选的,很可能是“这支看起来像春天”、“拿在手里有点电影感”的那一支。
以小红书为例,“氛围感”相关的关键词在2024年上半年搜索量同比增长了61%,美妆笔记中带有“情绪”、“治愈”、“气质”、“松弛感”等词的内容点赞率明显高于纯成分科普帖。这说明:用户正在用视觉找感觉,而不是找逻辑。
二、用户到底在“找什么感觉”?
这背后是消费者心理的变化:从“产品功能”走向“自我投射”。
我们不妨把“氛围感”拆解为三个心理层:
场景期待:我希望这款产品出现时,能带我进入某种生活想象——比如“在草地上喝气泡酒”、“在夜晚灯光下自拍”。
例子:完美日记的“动物眼影”系列,通过动物元素和自然配色,引导用户构建一个“我和自然相连”的温柔场景。
身份映射:当我选择这款产品时,我像是在表达“我是谁”或“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”。
例子:REFY(英国新锐美妆品牌)用了极简冷灰+镜面质感的设计,不直接说功能,却强化了一种“冷淡美学、轻松自律”的身份认同。
情绪对标:色彩、材质、排版的细节组合,会激活特定情绪——是安稳、松弛,还是兴奋、挑逗。
例子:花知晓的“童话系列”包装,以不对称金边、手绘水彩+奶油感质地,精准抓住“复古幻想少女”的内心柔软。
视觉设计,是这些潜台词的载体。
三、设计如何成为“情绪锚定器”?
色彩不是选得准,而是调得对
色彩是最快被感知的情绪语言。比如裸粉 ≠ 粉色,它的饱和度要低、明度要柔,才有“松弛氛围感”。大多数成功的“氛围感设计”,其实并不追求鲜艳或高级,而是在模糊边界感中制造情绪波动。
统计数据显示,2023年社交媒体上互动量最高的美妆包装配色为“干燥玫瑰”、“月光灰”、“湖水蓝”这类低饱和中性色,点赞率平均比高饱和色高出42%。
材质决定心理质感
视觉的“氛围”不只靠色,还靠材质感——是光滑还是磨砂,是冷感镜面还是柔雾哑光,它们唤起的,是用户与物的**“触感联想”。
比如蕉内用在护肤产品外包装的磨砂半透材质,给人“安静、精致、不张扬”的心理暗示,这类材质甚至让用户在拆封时减速动作,进入一种“仪式状态”。
图形不是传达信息,而是传达“调性”
氛围感设计的图形语言,往往弱化信息密度,强化情绪温度。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美妆品牌在图案上选择“手绘笔触”、“波浪线”、“不规则肌理”,而不是明确的LOGO置顶或精确的图文排布。
这种“非理性图形”恰恰唤起了一种松弛、可感、非工业感的“设计直觉”。
四、“氛围感”不是虚,而是用户感知真实的起点
很多人误以为“氛围感设计”是内容空转、装饰主义。但从营销心理学角度来看,它的实质,是情绪动机驱动下的消费认知重构:
一个产品让人想点进来,是因为视觉让人感觉舒服;
一个品牌能被记住,是因为氛围让人感觉想拥有;
一个用户愿意反复回购,是因为情绪体验让人感觉值得信任。
视觉,就是把“感觉”变成“选择”的触发器。
总结:
氛围感设计并不是做些“好看的图”、换个柔焦滤镜那么简单。它是一个完整的心理预设系统,是从用户的内心期待出发,构建视觉化的情绪承载系统。
美妆品牌若想在“同质化的功能”里杀出重围,就必须学会用视觉创造“非功能价值”。从“这东西有效”到“这感觉是我想要的”,就是从美妆内卷走向设计破圈的关键路径。
在这个趋势下,设计师的任务,不只是让产品变美,而是让用户在看到你的那一刻,感受到自己正在变得更好。
文章整理:琥珀的心 |Date:24th April 2025 | 浒魄品牌视觉创意实验室 (深圳)| Hupool Brand Visual Creativity Laboratory (Shenzhen) | The picture is taken from the Internet and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copyright owner。